以案说险 | 别让“免费保障”变成“养老钱危机”

返回列表页>>

58岁的刘阿姨是一名退休职工,国庆节前夕刷短视频时,弹出“假期出行意外险免费领,保障覆盖国庆全程”的广告。她想着假期要去短途旅行,“免费保障”刚好能用,便按提示填写了手机号与身份证等个人信息,成功领取了保险。整个过程中,她并未仔细阅读页面底部的“服务协议”,也没注意到“体验期后自动续费”的小字提示。

节后,刘阿姨突然接到一个自称“保险客服”的来电,对方准确报出她的姓名、领取保险的时间,甚至说出了保障期限,并告知刘阿姨领取的免费意外险体验期已结束,若不主动关闭服务,从本月起每月会自动扣费299元,连续扣款12个月。从未签过续费协议的刘阿姨慌了神,连忙问怎么关闭。对方“贴心”地说:“您手机操作可能不熟练,我指导您下载我们内部的服务管理APP,我帮您操作取消自动扣费。”刘阿姨没多想,便按指引下载了陌生软件,并听从客服指引开启了屏幕共享。通话中,骗子以“验证账户身份”为由,让刘阿姨打开支付宝,可实际上,骗子借着屏幕共享,偷偷将刘阿姨的银行卡绑定到了自己的支付宝账户,还趁机记住了她输入的支付密码。当刘阿姨收到“您的借记卡XXX帐户,于网上支取人民币53450元”的短信时,才猛然发觉不对劲,可对方已挂断电话,软件也无法登录,银行卡里的5万余元早已被转走。


案例分析

诈骗分子通过广告平台批量获取用户数据后,再伪装成官方客服,用“信息匹配”降低老年人警惕,还刻意强调“不关闭就扣费”“逾期无法取消”,利用老年人对“莫名扣费”的恐惧心理,打乱受害者的判断。多数老人一着急,就顾不上想“是不是真的”,便直接听从骗子的指引进行操作。同时,很多老人根本不知道“屏幕共享”是什么意思,只听骗子说“帮您看着操作”,就以为是“方便帮忙”,压根想不到自己输密码、点屏幕,骗子全看得清清楚楚。还有陌生软件,老人也分不清“正规不正规”,说下载就下载,把风险全引到了自己手机里。


风险提示

1、警惕“免费保险”的“隐形条款”

领取免费保险时,务必查看是否有“自动续费”“体验期后扣费”等条款,若需填写身份证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,优先通过保险公司官网、正规平台核实,切勿轻信短视频、弹窗广告的“一键领取”。

2、绝对拒绝“屏幕共享”和陌生软件

官方客服(银行、保险公司)绝不会要求开启屏幕共享,也不会让下载非官方的“管理APP”。一旦对方提出此类要求,无论理由多合理,立即挂断电话,通过官方渠道(如平台 APP 内客服、官方热线)二次核实。

3、账户变动要“实时盯防”

绑定银行卡的支付软件,建议开启“交易短信提醒”,一旦收到陌生支出提示,立即冻结银行卡、解绑支付账户,并拨打110和银行客服电话,保留通话记录、软件下载记录等证据,为后续破案提供帮助。



刘阿姨的遭遇并非个例,此类“免费领+电话催单+屏幕共享”的诈骗模式,正瞄准对手机操作不熟练、风险意识较弱的老年人群体。请务必记住“免费”往往是诈骗的起点,涉及账户操作时,多一分警惕,就能给养老钱多添一道“安全锁”,少一分被骗的风险。


以案说险 | 别让“免费保障”变成“养老钱危机”
保险课堂 2025-10-23

58岁的刘阿姨是一名退休职工,国庆节前夕刷短视频时,弹出“假期出行意外险免费领,保障覆盖国庆全程”的广告。她想着假期要去短途旅行,“免费保障”刚好能用,便按提示填写了手机号与身份证等个人信息,成功领取了保险。整个过程中,她并未仔细阅读页面底部的“服务协议”,也没注意到“体验期后自动续费”的小字提示。

节后,刘阿姨突然接到一个自称“保险客服”的来电,对方准确报出她的姓名、领取保险的时间,甚至说出了保障期限,并告知刘阿姨领取的免费意外险体验期已结束,若不主动关闭服务,从本月起每月会自动扣费299元,连续扣款12个月。从未签过续费协议的刘阿姨慌了神,连忙问怎么关闭。对方“贴心”地说:“您手机操作可能不熟练,我指导您下载我们内部的服务管理APP,我帮您操作取消自动扣费。”刘阿姨没多想,便按指引下载了陌生软件,并听从客服指引开启了屏幕共享。通话中,骗子以“验证账户身份”为由,让刘阿姨打开支付宝,可实际上,骗子借着屏幕共享,偷偷将刘阿姨的银行卡绑定到了自己的支付宝账户,还趁机记住了她输入的支付密码。当刘阿姨收到“您的借记卡XXX帐户,于网上支取人民币53450元”的短信时,才猛然发觉不对劲,可对方已挂断电话,软件也无法登录,银行卡里的5万余元早已被转走。


案例分析

诈骗分子通过广告平台批量获取用户数据后,再伪装成官方客服,用“信息匹配”降低老年人警惕,还刻意强调“不关闭就扣费”“逾期无法取消”,利用老年人对“莫名扣费”的恐惧心理,打乱受害者的判断。多数老人一着急,就顾不上想“是不是真的”,便直接听从骗子的指引进行操作。同时,很多老人根本不知道“屏幕共享”是什么意思,只听骗子说“帮您看着操作”,就以为是“方便帮忙”,压根想不到自己输密码、点屏幕,骗子全看得清清楚楚。还有陌生软件,老人也分不清“正规不正规”,说下载就下载,把风险全引到了自己手机里。


风险提示

1、警惕“免费保险”的“隐形条款”

领取免费保险时,务必查看是否有“自动续费”“体验期后扣费”等条款,若需填写身份证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,优先通过保险公司官网、正规平台核实,切勿轻信短视频、弹窗广告的“一键领取”。

2、绝对拒绝“屏幕共享”和陌生软件

官方客服(银行、保险公司)绝不会要求开启屏幕共享,也不会让下载非官方的“管理APP”。一旦对方提出此类要求,无论理由多合理,立即挂断电话,通过官方渠道(如平台 APP 内客服、官方热线)二次核实。

3、账户变动要“实时盯防”

绑定银行卡的支付软件,建议开启“交易短信提醒”,一旦收到陌生支出提示,立即冻结银行卡、解绑支付账户,并拨打110和银行客服电话,保留通话记录、软件下载记录等证据,为后续破案提供帮助。



刘阿姨的遭遇并非个例,此类“免费领+电话催单+屏幕共享”的诈骗模式,正瞄准对手机操作不熟练、风险意识较弱的老年人群体。请务必记住“免费”往往是诈骗的起点,涉及账户操作时,多一分警惕,就能给养老钱多添一道“安全锁”,少一分被骗的风险。